笔趣阁 > 大明之特种兵王 >大明之特种兵王

第一百五十七章 虚张声势

其实饶安一点也不是个迷信的人,但是此时此刻,他最忌讳的就是说些死活这样的话题,听到赵大荣这么说,他皱了皱眉头,说道:“赵大哥,不要说这个话,一个时辰内,你们都要回来,这是命令。”

赵大荣点点头,带着人走了。他没有任何的紧张感,相反却十分的兴奋。他是一个天生对*味十分敏感的人,这样的人生来就是要做职业军人的。

在他军旅生涯的前几年,他只知道敢打敢拼,猛冲猛杀,不会考虑到后果问题和成本问题。现在在白龙分队这段时间里,他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团队,什么是战友,什么是情谊。你的后背是可以托付给你的战友的,这就是战场上血与火的情谊。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并不是流血牺牲就是光荣的,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最根本的任务不是为国捐躯,而是要你的敌人去为他们的国家去捐躯,这样才是一个军人,一个特种兵应该做的。

现在的赵大荣,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指挥官了。所以对于他主动请缨,饶安虽然担心他的安全,却相信他的能力和军事素质。

应该说,赵大荣并没有遇到想象中的那些困难,因为现在的皇太极,已经顾不上他了。这并不是说皇太极是个顾头不顾尾的人,只能说明山海关方面的袁大人,在忽悠方面的本领真的是太好了。

山海关边军总共只有八千人,对于这一点,袁应文很清楚,饶安也很清楚,但是多尔衮和多铎不清楚,皇太极也不清楚。因为多尔衮和多铎都是大清能征善战的猛将。而他们都在山海关的城下受挫。

对于这两位猛将来说,他们是不明白山海关的实力究竟如何的。因为在他们的估值里,这这里的兵力应该至少不会低于一万五千人。这还是一个保守估值。

其实说真的,这八千人的实际战斗能力应该能够超过一万五普通士兵。见识过山海关单兵作战能力的多铎,以及在城下损失了几千名汉军的多尔衮,已经默认了这是一块不好啃的硬骨头。山海关的坚固城防和两次顽强的战役。也给了饶安劝降招抚的本钱,一句话,如果你没点实力,谁拿你当回事来着。

皇太极也是这样想的,他同时也接到了来自山海关方向的假情报,希望大家还记得那个叫做糙蛋的侍卫。他也搜集了关于山海关方向的一些情报。很遗憾,皇太极是彻底让他给整的蒙圈了。因为根据糙蛋提供给皇太极的情报。山海关方向的守军不会低于四万人,还不算后勤兵种。

因为这个不靠谱的情报确实给了皇太极极大的误导,他把两黄旗的近一半兵力用于对山海关边军进行流动警戒,防止来自袁应文的偷袭。在作战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腹背受敌。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家,皇太极是一定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的。

然而一个成熟的军事家同样需要一份比较精确的情报作为支撑,不然的话,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通过假情报做出来的军事方案,对于一支部队甚至整个格局来说,都是相当坑爹的事情。

这位大清皇帝就这样的被他的手下翻来覆去的坑着,而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一个相当坑的地步。如果皇太极知道糙蛋等人给他提供的情报其实是被人蒙了,他估计第一反应就是把他们给吊起来,然后活活的用鞭子抽死。

话题回到正题上,棒子国和大明就这么光明正大的搞起串联,而且棒子国准备派兵支援大明。这一点,皇太极是早就已经得到了消息了。这倒是一个真实的消息。

不过真是的消息,也是有细节的。作为棒子国那么一个小国家来说,满打满算的都没有大明的半个省份大,而且人口是相当的稀少。简直不忍直视。

就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棒子国还是相当的够意思的,因为他们决定出兵三万进行支援。但是这事吧,还是得两头说,并不是说你想帮忙人家就接受。崇祯只接受了五千骑兵,让他们星夜赶往山海关效力,其他都待命状态。听候后命安排。

不过,虽然是这样,大明还是有一套很不错的参谋班子的,当时随这五千部队前往山海关听命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官阶不高,名声也不响。却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职务,兵部职方司员外郎。

职务说起来,只有从五品,是一个小的不行的官,而且还需要常年背黑锅。所谓兵部四司。有一个歌谣,开头就是,职方职方,最穷最忙。说的是他们要制定作战方略,忙的不要不要的,但是只要前方战斗出点什么问题,职方司郎中,也就是司长。还有员外郎,也就是副司长,基本都没有跑。

在兵部的小官,最怕的就是长官说一句话。能把人给吓死。这句话就是,再不老实听话,就发配你去职方司。一般听到这句话的人都会老老实实的去干活,因为努力干活,听上司的话,总比去职方司背黑锅要好的多。

但这也只是表面的现象,其实职方司郎中的官阶虽然很低,但是职务却非常的拉风。如果用现在的一个职务来形容职方司郎中的话,应该就是总参谋长。而职方司员外郎,就是副总参谋长。

没错,就是这么拉风。顺便要多说一句的是,当年王守仁的传人何心隐就干过职方司郎中,而他送给戚继光的一本书,直接早就了戚家军的鸳鸯阵法。

说了这么多,还是说说这位被派到山海关出差的员外郎吧。应该说,他的官位是升的挺快的,因为他是崇祯十年的三甲进士。

进士分三个等次,三甲是第三等,是同进士出身。一般会外放到地方去做知县。如果留在京城的话,那就连七品官都做不了。运气好的,会分发翰林院做从七品的检讨。运气不好的,去做行人司的行人,或者宗政司的吏目。反正都是八品官。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在这本书里阐述我的一个观点,经验是可以借鉴的,而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然而这一点规则,却被这位叫做李乾峪的人打破了。他复制了一位前辈的成功之路。

这位前辈叫做夏言。如果你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那是很正常的,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在历史上很知名的人。但是如果我提另一个人,你肯定会听说过,因为另一个人的名字叫做严嵩。这人好像名声能够和和珅并列了。

在当时的明代,夏言的能量和实力,以及名声都比严嵩强大几条街。之所以没有被后世记住名字是因为他过早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这却并不是源于他不行,只是源于他对严嵩发了善心,在可以干掉严嵩的时候留了严嵩一条命。被严嵩抽冷子反戈一击,干掉了。

这个我们且不说,我想说的是,夏言也是一名三甲进士。在去做县令和留京这个问题上,他已经纠结了很久,最终选择留在京城。翰林院自然是一点戏都没有了。于是他去了行人司,这是一个专门负责跑腿的衙门。夏言也有了新称号,夏行人。

而他上班以后才发现,自己其实是捡了个便宜的,因为他跑腿的服务对象是皇帝。由于夏言老师长的很帅,而且普通话说的很好。所以提拨的比较快。干了没几个月就被提拨为翰林学士了。这是个从四品的职务,几年后又被提拨为尚书,阁员,直到首辅。

恩,其实说这么多,还是回来说李乾峪,他就是一名行人司的行人,也是因为有一次跑腿之余,和皇帝闲聊了几句,皇上就问了,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呢。

李乾峪就回答,我最近在读《纪效新书》,这本是戚继光的军事著作,写的相当好,就是看的人非常少,原因是很少有人能够看懂这本书。而这位李乾峪在看,就说明他的军事素养还是可以的。

就这样,他获得了自己一次意外的晋升,被皇帝亲自任命,到兵部职方司担任主事。这就相当于参谋部的处长,是个正六品官。从正八品到正六品,这个提拨速度是相当快的。

虽然说职方司应该并不算是一个很理想的去处,不过,至少官职提升了,就是一件好事。在这里,李乾峪还是在默默的读着兵书,顺便提点意见,无论这个意见会不会被采纳。但是至少证明他是在干活的。这在从不多说少道唯恐惹祸的职方司,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因此,出于鼓励的原因,在两年后的考核中,他被武选司的郎中推荐为优秀。本来以为能够调任了,没想到还是被涮了一把,就地提拔为职方司员外郎,方便开展工作。

啥也不说了,继续读兵书吧。李员外郎就这样在漫长的阅读过程中等待到了真正的差事。去山海关军前效力。

这倒并不是说在绌降他,并不是军前效力都是不好的词。之所以说是去效力,是因为袁应文的级别比他大的多,而且现在还是阁员。一个五品官员派往山海关,自然是去效力,总不能说是指导工作的吧。

我们绕了一个好大的圈子,现在终于要说说这位李大人给袁大人提出了一个怎样的主意了,这个主意就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虚张声势。

明明现在的部队不足一万五,这还算上了棒子国的兵,但是楞是打出了八万大军讨伐逆贼的旗号。

不怕吹不好,就怕你不敢吹。(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重回1986都市:我成了富二代反派剑来同人故事蜜桃王妃安知君卿意崛起军工从相声开始的巨星我的美女老总重生六零好时光我在六零开闲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