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之特种兵王 >大明之特种兵王

第一百五十二章 棒子捣乱

一场皇太极军的内部叛变,竟然就这样轻飘飘的被在无形之中给消弭了,不得不说皇太极军的前线指挥官平郡王是一个能随机应变不拘泥的人。而随后豪格的到来,说明皇太极本人也是一个聪明人。一个能够审时度势做出正确选择的人。

府内准备看笑话和摘果子的多铎,再一次的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又一次感觉到了绝望的痛苦。他也终于体会到了为什么史册上记载的历朝历代那么多的藩王,都被削藩政策给欺负到姥姥家了。还是不会去轻易的走造反那一步。

这是因为,造反真不是一个随便是谁就干得了的活。多尔衮已经熬的受不了了,趴在椅子上打起来鼾声。但是多铎却睡不着,他似笑不笑的看着饶安笑道:“这就是你的实力,你来说,下面我们该怎么办?”。

饶安却没有他这样的慌乱神色,气定神闲的说,:“这就对了,如果皇太极的部队真的是柔弱到不堪一击,那才是不正常的事情。你放心就是了,他有骑墙术,我有过墙梯。总归不会让他占到什么便宜也就了。”

对于这位口出大言的明军指挥官,多铎并不能完全的相信,然而而此时此刻,还真就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信任,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此时此刻,他们已经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对于现在的这种情况,饶安的应对之策就是在看看。暂时停止反击,然后安排守军轮番休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有利于守军的。皇太极就算是个再缺心眼子的,也不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贸然再次发动攻击。刚才的哗变已经很能够说明问题了。

一时的安抚情绪并不能彻底平息将士们心中的怒火,所以现在连一个火星都不应该有,如果有,那么皇太极就会被一片连锁的火焰给吞噬掉。

这个结论就是,皇太极暂时不会发动攻势,两者间成了对峙状态。不过,这对于多铎一方不是好事。这是因为,我们之前提到的,多铎的府内,原就只剩了十几天的粮食。多尔衮的兵马进入府邸之后,这些粮食就显得更为紧缺了。

满打满算的,估计还能支撑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啊一个星期,这他娘的什么情况。情况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话,那就是基本上快要撑不住了。

也就是说,现在局势乱,对多铎有力,而局势稳,则对皇太极有里,因为他完全可以不靠打架,只靠对峙,就能够把多铎给熬死。战争有着铁的法则,战争的天平对于任何一方都是平等的。

中国有一位伟大的孙子说过,我保证这是一句叙述语言,而不是一句骂人的话。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是一句相当贴谱的话,所谓是兵凶而战危嘛。打仗就要以死人作为代价,一将功成,不止是万骨枯。

在这场大清内部爆发的内乱中,皇太极一方和多尔衮、多铎一方,都没有最终的胜利者,而最终的胜利者应该是明军。因为打仗打的就是实力,实力来自多方面的综合,但是兵源肯定是很重要的一个评估方式之一。

建州女真,本身不是什么太大的部落,等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后,整个的后金政权也只有几十万人,能够真正的编入作战队伍的人,也就六七万,后来发展到十多万。算是汉军的投诚部队,总数字应该在十五万上下。

大明的正规军,算上预备役部队的备操军、备倭军,总数应该在八十万人以上。当然,如果单就战斗力来说的话,能够摆开架势正正经经的和八旗士兵打一架的明军成建制的部队真的不多。

能够拉出来练练的,大致有关宁军、秦兵、洪兵、天雄军等部队,打到崇祯十三年的腊月,只剩下了山海关边军,一支原来并不算是多么起眼的边防守卫部队还是勇敢顽强的在坚持着。

饶安确实在策划着一场清军内部的消耗,因为这样的情况对于明军来说是最有利的现象。明军的战斗习惯有些偏重于防守,这并不是因为明军很怂。而是因为明军的兵种和地形问题。

明军其实也是有骑兵部队的,当年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就是喜欢用骑兵作为先锋主力,最后取得了天下。而且三千营也成为明军的三大营之一。其组成部分主要是蒙古的骑兵部队。雇佣军为主,但是战斗力真的是相当强悍。

在郑和下西洋的余波结束以后,明廷的辉煌已经逐渐冷却,这是因为没有那样大的财力去支撑这一切。随着航行业没落的同时,是骑兵部队的没落。在此之后,除了一下边帅和边将之外,明朝已经不再大规模的训练骑兵部队了。

也许更多是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地形,平原地区。还是适合步兵作战,但是很显然,后金部队是不这么认为的。他们是游牧骑兵,天生就是生长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对马不陌生,对马刀更不陌生。

如果用步兵的血肉之躯去阻挡马背上挥舞着马刀的骑兵,基本上就是给人家当活靶子,这也是为什么燕云十六州为什么长期的被胡人所占据的原因。

话题扯的有点远了是吧,这毕竟是一本小说而不是军事评论,还是说说正经的吧。要说皇太极这人,并不是一个厚道人。厚道人是不能当一个有作为的君主的。当然这话也是有点以偏概全,不过确实事实也差不许多。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厚道人,他信任王振,觉得这位从小就陪伴他读书的王先生是不会坑他的,结果是一个巨坑,在土木堡,三十万明军还没来得及放出一枪一弹就被人家给干净利落的收拾掉了。就这样,英宗做了俘虏。竟然和看守他的也先之弟成了莫逆之交。

这是一个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厚道人,却很难说他是一个合格的皇帝。至于皇太极,显然能量要强大的许多。我记得俞万春有本书叫荡寇志,专门是用来黑水浒的。而我这本,则是稗官野史,不黑谁。虽然仍旧观点鲜明。

我并不承认皇太极是一个皇帝,我只承认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就像方孝孺在被朱棣干掉之前连续写了十个篡字。不过我表示我和老方还真不是一类人,他那个人有点愤青。而我只是就事说事。

你看你看,话题又走偏了不是,我就知道会走偏,来呀,找个人把话题给拉回去。饶安选择了劝说多铎反水投奔大明,就是因为他觉得相对来说,多铎和多尔衮这两兄弟,相对于皇太极来说,更靠谱。如果皇太极说投奔大明的话,你干脆就不需要相信,因为他就是一个翻版的张献忠。

拿了你的东西拿了你的钱,吃饱喝足睡一觉,直接扛起锄头再造反,毫无任何的心理压力。不过,这样的人倒是能成事。虽然我觉得这样说有点颠三倒四的。

不过,说起来张献忠我想起来一个小故事。张献忠在四川折腾的挺嗨的,后来被豪格给干掉了。据说当时有个歌谣,叫做修塔于一龙,毁塔张献忠,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

这个吹箫什么的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这不是什么违禁的话,吹箫不用竹,是一个肃字。影射的是肃亲王豪格。为了让这段故事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可读性,我决定暂时不让豪格牺牲的那么早。

大雨就这样的下着,这给双方都提供了一个契机,那就是休战。休战什么的,其实并不意味着和平,而是意味着下一次更大规模的攻击。这是意见很正常的事情,是一点都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连续三天,雨淅淅沥沥的,马上就要到春节了。这真不是一个好天,别说打仗的人,连老百姓都没心情过年了。而皇太极方面,将士们得到了暂时的休息,气色好了一些。

而多铎方面,两白旗已经成了一白旗,经过休整,他们已经合兵一处了,而且连番号都换了,直接叫做讨逆军。这个逆自然指的就是皇太极了。

休整过的讨逆军,连满带汉,大概还有两万五以上的兵力,和外围部队的兵力值对比是一比二左右。在兵力上,双方都已经接近了枯竭状态。因为无从补充。无论是皇太极还是多铎。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兵源打完了以后到明朝去抓壮丁吧。

行百里路半九十,谁能够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阵子,那就是最后的胜利者。现在多铎和皇太极,都是处在最后的关头上,就看那最后的一哆嗦了。

雨终于停了,两边也休息的差不多了。双方都卯足了精神,等待最后的决斗。这一次,没有依靠什么高科技的武器,也没有什么花样翻新的东西。而是一场硬碰硬的肉搏。

未来那位元帅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才是好部队。而其实在真正一场惨烈的战斗中,所有的高精尖武器最终都会消耗殆尽,战争到了最后其实是人与人的对抗。

这样的论断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证实。在一个凌晨时分,紧闭了几天的豫王府忽然之间门户大开。一群饱餐战饭的士兵如猛虎下山一样的冲了出来。直奔着皇太极方向的大营冲杀而去。

就算是安排了警戒部队,依然没有能够抵挡住这样的凶猛攻势,防线一道接一道的失手。等到天放亮的时候。除两黄旗之外的其他杂牌部队,已经伤亡殆尽了。

这一次的冲击,是多铎亲自带队的,他把一腔怒火尽情的宣泄了出来。此行,他以阵亡三千人的代价,全歼了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办的是相当干净利索。手脚麻利的无懈可击。

当然,损失了三千人能够换回这样的战果,那也是很难能可贵的了。话说讲述到这里的时候,我就不由得想到了,你说还是人家满人打仗敞亮,那就是刺刀见红往死里打。非得见个你死我活才算完。

相比之下的话,一直所称道的山海关边军就显得有些小气了,除了烧个辎重就是偷袭个运输队,再不然就是搞个刺杀什么的,基本上不会去组织什么大兵团战役。而且每当有上百人的伤亡的时候就好像挖了心头肉一样,心疼的不要不要的。

这原因一是因为边军没有那么多的人,因为没有那么多的人,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敞亮了。更重要的是,袁应文这个边帅比较讲究以人为本的原则,他绝不会为了战功而让战士们无谓的去牺牲。

其实这个原则是萧规曹随,和之前的辽东经略使孙承宗一脉相承。可以说,一个相当靠谱的不冒进的原则,趁你不留神,就刨你两亩地。趁你不留神,就给你背后一记黑枪。这叫做灵敲牛皮糖。

据说这个战法在后来朝县战役的时候还在全军范围内推广过。恩,大致就算这么多。在杂牌部队几乎丧失全部战斗力的情况下。皇太极出于无奈,只能把自己的老家底预备队使用起来。

是的,两黄旗的兵已经在幕后休息了很久了,一贯有人给他们挡箭,所以他们乐得没有仗打还十分的嚣张。现在是该他们出马的时候了。

就在这个时候,皇太极忽然收兵了。这让多铎大吃了一惊,不知道皇太极在玩什么把戏,不过他还是继承了自己父亲努尔哈赤的本事和技能,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一条路走到黑,和你干到底。

但是皇太极退兵却并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不得不退兵。以为一贯和谐相处的邻邦听到了这边内乱的消息,已经和明朝商量,准备发兵盛京,给皇太极来一棒子。

是的,我说的是棒子而不是玉米,因为这个昔日的友好邻邦,叫做棒子国。(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重回1986都市:我成了富二代反派剑来同人故事蜜桃王妃安知君卿意崛起军工从相声开始的巨星我的美女老总重生六零好时光我在六零开闲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