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新中华1903 >新中华1903

376俄国内战

徐天宝得到了他想要的,根据条约,中俄边境东北部分分将恢复到《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吞噬小说 www.tsxsw.com事实,中**队在中亚实际控制的地区已经超过了当年的边界。再次基础上,对沙俄政府的军事、经济援助继续开展,大批逃进中国境内的白俄军再次汇聚到伊尔库茨克。在那里,他们直接从来自中国的专列上领取步枪和棉衣,然后在高尔察克、邓尼金、n.n.尤登尼奇和米列尔的率领下,与捷克兵团一起,向莫斯科挺进。

同时,英法军队13万人在南方的新罗西斯克、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登陆,先后占领巴统、梯弗里斯、巴库等城市,随后兵分三路向莫斯科实施主要突击,因遇红俄游击队的激烈抵抗,只向内地推进100~150公里。英、美、日干涉者则增派援军在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加强对白卫军的援助。中**队则是在伊尔库茨克以东的区域内驻扎,帮着白俄军镇压游击队。至1918年夏季,,红俄只占有约原俄罗斯四分之一的土地,陷入四面受敌的地步。

红俄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红俄委员会于1918年初颁布组建工农红军和工农红海军的法令;3月4日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4月成立地方军事机构,全国实行普及军训制;5月29日,红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关于实行普遍兵役制的法令。红俄还决定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将全部工作转入战时轨道。甚至还专门成立了肃清反革命及怠工特设委员会,简称契卡。

契卡很快就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对旧军官进行了清洗。实际上,红俄军的初创及红俄最初的军事行动,是在《布列斯特条约》签订之前,由防备德奥军进犯而发起的,因此吸引了不少旧军队里的爱**官自动加入。他们参加时以为新军队只用于对外;可是一旦加入,才发现自己无法自主命运,抗命或开小差是要上军事法庭的。以后托洛茨基更是强迫征调,以家属为人质及派遣政治委员等的各种办法来管束。职业军人一时又无其它技艺自存,也只好听从调遣。因此之故,红俄军在指挥系统上保全了帝俄的军事传统。初创的几个月内,即有八千旧俄的军官被托氏收入囊中。——其中许多人,尤其是家境较一般的平民子弟,或是部分中产子弟,在被浪漫的红俄理念熏陶之后,成为了红俄的真心拥戴者甚或加入其中。到一九一八年年底,被红俄军聘用任命的旧军官增加至二万二千人。但这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叛变投敌,甚至包括方面军,集团军级的司令员。这是在所难免的。以至于当时有一种说法:说红军是一只漏水的竹筐。

在军事物资方面,沙俄大的中心城市及工矿企业,大都在红俄政府手中。因此红俄军的军备供应问题不大。沙皇曾靠俄国的工业供应了近千万人的庞大军队。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及拥有步枪一千一百一十万支、机关枪七万六千挺、野炮一万七千门。其中有百分之十流入红俄军队手中。这意味着即使工厂不再生产,红俄军也至少拥有一百一十万支步枪和七千六百挺机枪。与军备和工业品的供应不同,农产品的供应问题较大。特别是在战争早期(一九一八年),余粮征集制还未能广泛推行,许多地区的农村苏维埃有抵触情绪。而白俄军又占据了广大的农村,对铁路交通的切断也较为容易。所以莫斯科和彼得堡曾一度出现存粮仅够三天的窘境。

除了军备和粮食,兵员的供应一直问题不大。工人和农民是红俄军取之不竭的后备兵源。新政权的基础,本来就是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至于广大农民,最初从红俄手中分得了土地,满心欢喜。但红俄军的余粮征集制使他们认为:“土地是我们的,粮食却是你们的,那有土地又有什么用呢?”但另一方面,白俄军的高压式抢掠;也同样引起农民的反感。总的来说,农民(富农除外)处于摇摆的中立,摇摆的程度,视各地余粮征集制的激烈程度和白卫军烧杀恫吓的残忍程度而定。

概括来说,大城市的占领和余粮征集制的施行,使所有物资都在新政权控制下生产并重新分配。这使得红俄军在相对狭小且被封锁的区域内,主要是乌拉尔山至波罗的海之间的北方内陆地区,也能动员出足够赢得战争的资源和兵源。再加上部队中工兵联合党党员的榜样和牺牲精神,以及时势造英雄般涌现出的一批优秀将领,红俄军一开始就具有白俄军没有的优势。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从俄军在日俄战争和一战中对德作战的表现,似乎比较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俄军笨重迟缓,蠢笨无能,打仗很业余。但事实上,**的是俄军上层,是那些靠裙带关系执掌军权的沙皇贵胄。比如执掌兵柄的陆军大臣,重视宫廷的舞会超过了重视军备。居然无暇花完购买炮弹的专款(许多一线炮兵奉命每天每门炮射击不得超过三发!)而俄军的下层军官和士兵是非常顽强的。正是他们在日本人用德国大炮的轰击下,坚持抵抗,造成十万多日军的死亡和数十万人受伤。

而在一战中,俄国总参谋长换了五任,根本没有一个连贯的备战计划。一战爆发后,在战争最激烈的一九一六年五月,总参谋部还有十五天休假,所有部门空无一人。这样的军队,能将战争拖延到一九一七年,完全靠的是九百万下层官兵以命相搏。一九一五年,俄军一线步兵的步枪配备率不到三分之二;许多俄军士兵只能用捆绑了刺刀的棍棒当武器,在炮火下用徒手去拆除对方的带刺铁丝网。在一战前期,当腐朽的俄军上层,侥幸没有犯什么明显错误时,俄军下层的忠勇便得以发挥出来,使得奥匈帝国和土耳其节节败退;仅科韦尔-伦贝格一战,便俘虏奥匈二十万人;战线推进到加利西亚和喀尔巴阡山口。

俄军当时既无力也无心在西线打下去。但转头对付革命还是绰绰有余的。颇有点我们中国人说的“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味道。比如在一九零五年的革命时,原本笨重迟缓的俄军,变得异常敏捷。也许是因为“内战”靠近自己的铁路网,军队的集结相对比较方便吧。尼古拉二世调兵遣将,在电讯系统和铁路系统的帮助下,军队从一地赶往另一地,全军协调一致,调动灵活,执行命令坚决,革命被迅速扑灭,其高效率连西欧的报纸都为之惊讶。

对沙皇的爱的培养,是俄军的传统。这从军校的起名上就可一窥端倪:尼古拉近卫军学校,尼古拉炮兵学校,亚历山大第一军校,亚历山大武备中学等等……对“沙皇,祖国和正教”的爱,是从年轻人一进入士官学校大门起,就开始反复灌输的。比如:在由列弗尔特(彼得大帝重臣)建造的莫斯科亚历山大士官学校内,专门在“国王大厅”悬挂起比真人还高大的历代沙皇戎装画像(结业时要向沙皇宣誓,仪式极其隆重)。地板定期由打蜡工人磨得油光锃亮。教学楼的颜色非红即白,整洁气派。不管是哪一季节的制服,从清爽宽大的短上衣,到挺刮束腰的冬大衣,双肩上的白缀章均配有红色花字:“n.2”,代表沙皇尼古拉二世。有专门的军用裁缝店,为士官们缝制制服,常礼服和军大衣。每一年级士官晋升为军官时,沙皇都会亲自发电报祝贺。而这样的电报是年轻人朝思暮想的。看看沙皇掏钱为他们提供的制服有多漂亮吧——尉官制服一律镶上金边,白底子绣红花字,紧绷绷地系着宽腰带;腰带左侧别一把皮鞘刺刀。军帽是按季节搭配的:夏季是带红帽箍白帽徽的无檐帽;冬季是铜光瓦亮的配雄鹰标志的卡拉库里羔皮窄边帽。每一种头饰按规定都粗犷地拉向右侧,透出豪迈和挑衅意味。追求华丽可以激起年轻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这一点上沙皇是不惜工本的。沙皇的军校供应商为帅气的青年军人们提供各式漆皮靴或鞣皮靴;提供永不开线的麂皮手套;提供杂役或勤务服务。沙皇还提供有风笛长笛有短号圆号有单簧和双簧管的大型军乐队——每学期演奏的曲目多达三百首,均为世界名曲。且军乐队的水平之高,可以直接去莫斯科大剧院公演。而教授他们的校尉老师们,也是优中拔优的精英:比如亚历山大士官学校的射击教师是全军步枪射击的冠军,教授他们击剑的是

全俄剑术冠军。教授体操项目的是单杠和吊环运动员。除了身体的训练,他们也学习文化知识,继续在武备中学就已经开始的课程:如文艺,数学,力学等。士官学校新开的课程则有军事工程,制图,测量等等。所以在当时的俄国社会,士官生被视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军人精英。他们经过选拔后在优渥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军人仪表和姿态都非常正规,各种战术动作训练得轻盈敏捷,炉火纯青。正是士官生们,日后组成了白卫军的骨干。在科尔尼洛夫将军那次著名的冰雪进军中,曾经有过两千余名士官生分队(百分之六十是军官),将上万红军打得溃不成军的战例。

因此,英法等国和徐天宝才认为还有继续援助沙皇的必要。只是英法认为沙皇尚能一战,而徐天宝则是希望俄国内战打的越长越好。

高尔察克军队占领乌法、沃特金斯克、奇斯托波尔、布古利马、布古鲁斯兰、奥尔斯克、阿克纠宾斯克,逼近喀山、辛比尔斯克和萨马拉,切断红军同土耳其斯坦的联系,使东方面军的防线有被突破的危险。在南线,邓尼金军队占领顿巴斯、顿河州和乌克兰部分地区,随后占领察里津。

相关推荐:1901铁血中华重生东京泡沫时代重生1908国家意志1899霍芬海姆妄与她独断大明村野小神农吞噬星空之签到成神世界第一军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