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太孙朱雄英 >大明太孙朱雄英

第二章 简在帝心

人都乐意提自己过五关斩六将,谁愿意说走过麦城呢!朱雄英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一瓶假酒,就把他喝到了大明朝。

不过,这顿酒也没白喝,误打误撞让他成为洪武帝的嫡长孙,史上最稳太子-朱标的儿子,根红苗正的帝三代,大明朝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当然,这都不是最主要的!对朱雄英来说,怎么能不去“幼儿园”,也就是春和殿之侧的文华堂进学,才是当务之急。

这文华堂其实就是过去的大本堂,太子朱标成年后,迁居文华殿,这大本堂属于文华后殿,扩为了东宫的一部分。出于礼法的原因,诸王也就从此离开,回到各自的府第读书。

年初,朱雄英到了“出阁学习”的年纪,朱标特意单独辟出一间偏殿-文华堂,专供其读书。以太子宾客-梁贞、王仪,太子谕德-秦庸、卢德明、张昌,朝夕讲授。

而且,还不忘给朱雄英找了几个“同窗”,皇十一子-蜀王-朱椿、皇十二子-湘王-朱柏、皇十三子-豫王-朱桂、皇十四子-汉王-朱楧。

让一个成人心智的人,与一群熊孩子玩,这不扯澹么?更不能让他接受的是,还得管这些熊孩子叫叔父。

“雄英,又心不在焉的发呆!小心被秦先生发现了,打你板子。”

一脸轻松的这位,是皇十一子-蜀王-朱椿,他是洪武四年出生的,比朱雄英大了三岁。

朱椿是个喜好读书和做学问的人,甭管是多么生涩的经史典籍,他都能通熟,天生就属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单手拄着脸颊的朱雄英,对于他“善意”的提醒,还了个大大的白眼。

“别不服啊!大哥可是知会几位先生了,你的课业再不过,罚双倍。”

“闲的是吧!行,一会下学别走,跟我去演武场谈谈人生。”

看到没有,这就是读书人的通病,一到要真章的时候,立刻就草靡了。一句“有辱斯文”撑撑场面,就讪讪的坐了回去。

老实说,朱雄英对这种“幼儿班”教育没什么兴趣,都跟他那个便宜老爹说了好多次了。不仅说不通,还总是被罚面壁、抄书。

朱椿的嘴是碎,可他说的也没错,秦庸那几个“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家伙,真敢下手了,本王这右手都快让他们打成猪蹄了。

见秦庸进来,朱椿几人赶紧起身,与其互相见礼:“先生好!”

落后的朱雄英,虽然不情愿,但也依着规矩,起身拱了拱手。

“好,诸位殿下请坐。”

翻了翻桌子上课业本子,发现又没有虞王的,秦庸不住的摇头叹息。与太子少时勤奋比起来,虞王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虞王殿下,您能告诉臣下,为什么又没写课业么?”

“本王心情不好,不想写!”

见虞王一副厌学模样,秦庸只能抄起戒尺,走了下来。还申明,奉太子谕,惩罚翻倍,要打二十下手板。

“殿下,莫要怪臣,严师出高徒。不打,是成不了器的。”

每次打之前,秦庸都是这话,就跟复读机一样。而且,那张死人脸永远都没有表情,朱雄英有时就怀疑,他肯定小时候挨打多了,再这找补童年阴影呢!

“打可以!但本王得把话说明白了。”

这回奇怪的是秦庸了,从前虞王被罚,都是一言不发。今儿却一反常态,秦庸也很是好奇。

“殿下想说什么?”

“本王要说,你教的这些东西,都是些狗屁不通,误人子弟的玩意!”

老实说,朱雄英忍秦庸他们几个,不是一天两天了。浑身酸臭也就罢了,动不动就拿太子谕打他一顿手板。

要是有真才实学,教他们一些经世致用的学问,忍忍也就罢了。可他们教的都是什么啊,成天君子怀德、小人怀秽的,把人都读傻了。

“臣教殿下的都是圣人之学,殿下的父亲与诸位叔父,当年也是这般过来的。”

“好,就算无用。那殿下以为,什么才是有用的呢?”

将我,将本王的军是不是?真当本王是目不识丁的棒槌呢?

行,那咱就跟你掰扯掰扯!

皇子也好,皇孙也罢,将来最差也是一藩之主,要替大明戍边、治理藩地。那么对他们来说,学什么才是有益于社稷呢?

拿治水来说,是不是要熟悉汛期、水文。十里的堤坝,要用多少民夫、沙土、石料。难道都由着地方官吏报账,诸王两眼一抹黑,临时抱佛脚?

北元的残余势力,还在漠北蠢蠢欲动,朝廷不得不花大本钱,布重兵于北线。可北线的军屯才产多少粮食,能够那么多军队吃吗?

朝廷便只能劳师动众,从南方轮输转运。可漕运不畅,大运河经常堵塞,这也成了大明目前顽疾,限制了明军的手脚。

洪武五年北征扩廓失利,河道堵塞,粮秣告急,不得不改用陆路运输,耗损高达四成。诸王就藩中原,治水、疏通漕运,岂不是最能为君父、为朝廷分忧之事?

“这帐你不会算?那行,本王说点你能听懂!”

“那就说生猪税,庄户人家养头过年猪,竟然与地主家养百头是一样的,这不是税赋上的纰漏么?”

“再说说荒地,大明立国不过十五载,天下的流民还很多,很多人根本就没精力归籍。”

“庄户人爱土地,就近开荒,一滴汗摔成八瓣,把地伺候熟了。地主拿着地契来了,要依法索要赔偿。”

“碰到了这样的事,是按照律法惩罚流民,还是问地主一个搁地放荒之罪呢?”

朱雄英的这些话,处处都拿在实处上,所谓势与术,酌情讲势,行术务实。之乎者也的,管不了温饱,更管不了地方庶务,于国家、宗室无益。

朱雄英等人,不需要考科举,他们长大后,要做的就是守卫藩土,安治黎民,拱卫大明的江山社稷。

可要做到这点,是要有切实手段的,而不是夸夸奇谈,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能做吗?而这些“术”恰恰正是,秦庸这些老师应该授予之课业。

“这,这!”,秦庸倒是被朱雄英说的一时语塞。

当然,这不是说,他不明白虞王说的是什么意思,而是他或者其他的同僚,自束发求学以来,从没见过这般教过学生的。

而蜀王-朱椿,作为堂中最年长者,看到老师下不台,自己要出来打个圆场。

可刚开口,立刻就被朱雄英给瞪的噎住了。回想到常森那鼻青脸肿的模样,朱椿怂了,又悄默声的坐了回去。

“什么叫圣贤之道,能教诸王怎么让封地的百姓吃饱肚子,这才是正道。”

“而你呢,心里肯定想着,教我们读读诗词,背背论语,看好我们,不磕着碰着,也就能交待了。”

“于是,你就心安理得,做你那既无真才实学,也可不干实事的官,享受用一篇八股文换来的富贵荣华。”

“如你这般尸位素餐的假道学,真小人,还有什么脸面在我等面前,大讲师道尊严,开口圣人,闭口的喋喋不休。”

太史公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人家是走遍山川,看惯世俗,是从无数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像秦庸他们这般闭门造车,只知道从书里看。

如果,就靠着他教的那些去治理地方,结果一定与前元一样:山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在皇宫,天子所居之所,敢公然喊出造反口号,怕也就朱雄英一个;换任何一个皇子王孙,是绝对没有这样的胆量。

被他震惊的不仅是堂内的秦庸、朱椿等人,连外面听墙角的朱标,脸也被气的如猪肝一般。

在哪儿学的,还一套一套的。这么小的年纪,就敢顶撞师长,说出这么大逆不道的话来,将来长大了还得了?

“子不教父之过,容儿臣先教训这逆子,再来向父皇请罪。”

随即,捋胳膊,挽袖子,作势就出要进去,揍这个混小子一顿。

可这刚抬腿,便被朱元章抬手拦了下来。最听不得造反之言的朱元章,此刻脸上尽是满意之色。

这也可是理解,朱元章是苦出身,从骨子里看不起儒生。还时常晓喻诸子、近臣:秀才顽,使之坚厚,母败吾桉。洪武五年,更是颁旨,将孟子逐出孔庙,不得配享!

历代帝王传位,后嗣之君的德行、才能,其实都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看其类不类己。朱雄英如此看待酸腐的文人,与他倒是十分的对脾气。

“说说怎么了,他说的不对吗?什么大不大逆不道的,等朕与你千秋万代之后,这天下也由着他来坐。”

“朱雄英年纪虽小,却不人云亦云,日后必定是经营天下的大才。”

“看来,朕要考虑考虑,给他换个经世致用的师傅了!”

说这话的同时,朱元章不由在心中感慨,刘基死的太早了,要是还活着,把天资聪颖的朱雄英交给他,倒是相得益彰。.......

合适的师傅,不是着急的事!文华堂成了鸡肋,对孩子们的学业没什么帮助,所幸裁撤算了。

既然不用在这进学,朱雄英、朱允熥也可以迁到武英殿之西的武德殿去,政务之余朱元章还可以亲自指导一二,至于生活上,便由宁妃负责好了。

“父皇,您这。”

朱标太明白了父亲是什么意思了,前番雄英差点不明不白的走了,蹊跷的很。

他老人家便对吕氏这位后母也起了疑心,当即就找了个借口,剥夺了吕氏协理宫务之权。

估计在那时候,心里就盘算好了,要将雄英兄弟二人迁出去。文华堂的事,正好给了正大光明的借口,同时也能保全他和吕氏的颜面。

“老大,你给朕记住,不管是否与她有关,有些事,多防一手,总比事后追悔莫及要强。”

“趁着你母后病重,朕无暇其他,就有人对东宫暗中出手。哼,好手段,好心机啊!”

相关推荐:网游之开局获得神级天赋隐藏职业重启高一天空第一战神树冠之城我其实只想当个大领主楼上楼下小亲亲篮坛之内线摇摆人我的旁白不太对劲浩劫余生开店用上核聚变是怎样一种体验